04
Aug 12

zz 我所经历的北京,我所看到的伦敦

热泪盈眶,正能量无限。

虽然后来又说不是白岩松写的-.-|||不过谁写的无所谓,丝毫不影响要崛起的心,耶!

---------

先说说几个名字吧,几个这几天处于风口浪尖的名字。叶诗文,于洋,王晓理。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说这场风波之前,我想先谈谈四年前。四年前的北京开幕式,有外国同行善意问我,开幕式为什么没有关于毛主席和革命的内容?我和身边的同事都笑了,但笑得并不轻松,在中国媒体人日益开放,包容的今天,试图用新闻的眼光去报道新闻时,外国媒体对红色中国的解读掺杂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误解反复纠缠,中国的身影愈发模糊。

四年前,我曾经说过一句话 ,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奥运归奥运。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要不然我们不会说奥运经济,不会说金牌战略。但金牌战略错了吗?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肖天说得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两个领域,竞技体育的目的就是拿金牌。仔细一想,的确是这样。一个职业运动员,奥运金牌包含了他一生的泪水汗水与坚持,你告诉他,参与第一,友谊第一,那运动员用什么去支撑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日夜苦练呢?但很不幸,西方媒体以及部分国人却始终抓着中国所谓的金牌战略不放,大谈美国,英国的大国心态。但当聚光灯对准美国时,我们难道会对科比,詹姆斯说,总决赛好好放松,重在参与吗?荒唐可笑不是吗?而当英国连续四天无金时,网上批判声铺天盖地,甚至视卡梅伦首相为瘟神。其实,在对待奥运,对待金牌的态度,所有国家都是一致的渴望,而西方媒体往往宽己严人,他们在指责朝鲜运动员只知道为国争光,指责中国运动员是机器人的同时,却忘记BBC奥运前专门推出的纪录片《戴利---为不列颠而跳水》。

四年前的开幕式,是张艺谋导演和团队呕心沥血的制作,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开幕式,其间的艺术手法令人瞠目结舌,表现主题恢宏磅礴,还原了中国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但伦敦奥运会后,我们却听到来自同胞的不和谐声音,他们认为伦敦开幕式给中国上了一课,因为伦敦幽默,节约,懂得反思。我承认,伦敦开幕式是一场优秀的开幕式,但远谈不上伟大。因为从头到尾我们很难看出这场开幕式说的是奥运主题,开幕式就是一场命题作文,否则美国开幕式一定最好,因为美国可以把所有本国的影视剧,音乐堆砌在一起。观众只要欣赏艺术本身就可以了。西方是现代文明的滥觞,但绝不代表在艺术领域有定价权,不可能西方觉得幽默好,我们就去幽默,西方觉得反思好,我们就一定要在奥运上反思。中国的强大是内在的强大,中国艺术有理由对蓬皮杜,对后现代,对安东尼奥尼说不!

好,四年过去了,我们从过去的四年学会了什么呢?我们的形象依然不够伟岸,西方媒体不理解我们的情形时有发生。我们的国民心态依然存在不足,我们会条件反射去质疑自己的国家的一些东西,我们的思维定式告诉我们,只要是豪车出交通事故就是富无善,只要官员略有出格就是官无廉。体育则言必谈举国体制,而丝毫不想弄清究竟什么是举国体制,中国为什么要举国体制,西方又是怎么去做的。我们的民众神经脆弱而敏感。

伦敦奥运会在我看来就是四年前种种元素的发酵,到了四年后,终于成为了一场又一场风波。在孙朴之争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对韩国的揶揄。在吴景彪痛失金牌后,媒体人将他痛哭“有愧于祖国”的情形无限放大,甚至编造假新闻。在易思玲首金的背后,我们发现了首金和首铜喻丹的巨大落差。最近的质疑叶诗文服用兴奋剂和女羽第一女双被取消资格毫无疑问是将中国推到了台前。在叶诗文事件中,我们如果大度点,会认为这是西方的习惯性质疑,因为BBC曝光过FIFA丑闻,毁掉了西方世界的许多神。这是BBC的工作。但如果我们严肃考虑,这次事件是一次选择性质疑,BBC为什么没有在菲尔普斯一己之力拿下八枚金牌怀疑过?为什么那么多震惊世界的世界纪录没有怀疑过?飞鱼索普说得好,如果这次是一个英国少女破世界纪录,就不会有那么多质疑。我们很遗憾,遗憾西方媒体号称的自由新闻,却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我们很愤怒,愤怒这种选择性怀疑违反了新闻的真实平等及时有效。当菲尔普斯狂揽八金时,中国媒体人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中国女羽被取消资格,这件新闻不得不说是重磅炸弹,处罚力度之严,是历届之最。我第一时间表达了愤怒,因为这是残缺的赛制决定的。而且在主流运动项目上,这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举个例子,当足球强队提前一轮出现时,往往派二队出战,这难道不是一种消极比赛吗?只不过羽毛球没有替补,只能亲力亲为,打一场消极比赛固然过分,但取消资格未免失之偏颇?接下来的问题,很多网友不明白为什么女羽演技那么差。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韩国也想输,当你对手实力比你差一大截,还抱着必输的信念,你要怎么做呢?赛马比快很容易,但是怎么比慢呢?所以女羽的将士们按照赛前部署,忍下了观众狂嘘,忍下了奥林匹克精神的违背,只是为了自己不用过早手刃姐妹。却换来这样一个裁决。女羽将士为不公平赛制埋单,为羽毛球救赎自己弱势项目的行为埋单。却换不来一丝的理解,甚至我的同事新华社杨明还以为题进行批判。就像于洋赛后说的,运动员的伤病你们懂吗?四年的艰辛说取消就取消?的确,体育需要讲规则,讲理性,但不意味着要牺牲选手来成就规则,甚至在没有违反规则情况下取消资格。讲人性的体育是最美的体育,所以埃蒙斯连失三届金牌依然被世人爱戴。我们期待更好的规则,更人性的奥运。不希望看到弱势项目断臂自救,不希望我们的运动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四年了,中国进步了,但面对西方媒体的挑衅逼问,我们有点束手束脚,不敢直面质疑,反戈一击。我们面对权利的丧失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对待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上,我们球员忍受了一改再改的规则,观众却认为国羽 ,国乒拿金牌是正常的,不拿很丢脸。这种心态令人心寒。柏杨说丑陋的中国人,芮成钢说中国缺少大国心态。的确,北京奥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伦敦奥运,我们能否看到中国民众的崛起呢?


26
Jul 12

北美文科小硕摸着石头过河之言

借Ivy Closer平台分享一下我在美国的留学工作经历。大家请尽情拍砖~

http://ivycloser.com/

突然这么严肃地写了这么长的文章。。。下次到了北京老板得请吃饭啊

-------------------------严肃的分割线----------------------------------------

背景:上海交大本科金融+布朗Master of Public Policy. 在上海时为知名咨询公司打过杂,后来在美国小镇的NPO打杂,在布朗念书时也曾经帮助教授做些有关移民教育的研究。现状:硕士毕业后在美工作2年。

我这样的文科背景和语言文化的劣势,普遍认为在美国等于失业。我也曾经濒临如此危机,有大半年的时间迷茫和惶恐,现在终于都过去了。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一件事情:美国只是一个国家,有众多种族、肤色、背景、世界观、智商各不相同的人共存的国家。试图在这里谋取一职或身份,并不是一场测试而纯粹是一种个人选择。我认识的大部分实现并长久持续这个选择的人们,他们的主要动力都不是“学习积累经验”。任何追求都要付出代价。我有时想,或许没有一条路会绝对好过另一条路。但无论面对什么,请真实面对自己!虽然我的故事并无戏剧化也缺乏英雄气概,我还是想分享我的一些思考。

  1. 中式价值观可能限制机会

很多同学都期望能在美国找一家跨国公司或者大公司,几年后派回亚洲区。这种想法大多受在国内接触的各种华人、海归精英的影响。就操作性而言,我下面给出我对于美国大公司的观察(不包括硅谷科技公司--这也应该不是文科生的主攻目标)。第一,文科生热衷的类似Management Trainee(MT)这种职位几乎不招外国人。更糟糕的是,连大规模招应届生的工作在现在的经济下大概也只有计算机或者工程类的吧。第二,美国大公司几乎都在农村,放眼望去一片片农田中零星树立着厂房或者2-3层的办公楼。我曾经在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UTC做过大约一年的实习(公司大到通常大家都认为它的子公司就足够是一间独立的大公司,如Otis),步行5分钟的Dunkin Donuts没有可以步行的道路,大家都开车去。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习惯。第三,我也曾幸会不少顶着光环整个地球飞的华人精英,已到不惑之年,家庭生活稀少而珍贵。像伍媚那样年轻漂亮耍耍小聪明就能做到VP的,大概只存在于《北京爱情故事》里吧~

也有很多同学热爱市场和传媒,可无论是否意识到,这种热爱依存于一种文化:我们在乎我们成长的土地,在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朋友。在美国,我和客户,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始终缺乏心灵“一点通”,工作时的市场研究也仅限于事实认知。我喜欢的,是国内地铁、出租车里缤纷多彩的广告,市场调查,我为这群人这片土地的变化感到兴奋惊喜,远远超过看Super Bowl广告时产生的短暂的新鲜感。

举了两个似乎有些消极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美国不会让所有人都变成所谓精英,美国文化也并不都像美国电影那样令人亲近着迷。我们曾经对美国抱有的梦想(幻想)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中国根基。而某些中式价值观,比如中国普遍认同的人生规划,对某些职位的理解,对成功定义,对留学的期望等等,会约束我们在美国的选择,原本不多的机会就更少了。

2.调整心态,学无止境

既然选择了远行就给自己多一点可能性,把自己从过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变得更有创意一些,美国这个不一样的世界也许会让你发现一个新的自己。算是文科出身的我现在却在做Big Data/Business Intelligence,行业更是一窍不通的制药医疗健康。因为我愿意学习,所以老板给了我一次机会。在国内SPSS都觉得好高级的我现在反而更偏爱于写代码而不是按按钮的数据处理方式。

我的背景似乎与现在的职业差很远,但仔细想起来,在布朗念书和实习时都有涉及到信息管理。还好我算比较认真地完成了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项目,也有些自己的思考,所以在后来的面试中才能表现出对这份工作的诚意。认真的定义是:(1)知道自己在干什么(2)努力使自己的表现符合自己预先的期望(3)如果表现不尽人意,及时反思,包括个人原因和公司原因(4)改进,同时清楚无能为力的部分。工作后才发现真的是剪贴复制都会出错,美国人也全不像学校里那么NICE了。所以无论是不是牛公司,珍惜每一次的实践机会吧。面试时你的潜在老板还是想知道你究竟会做什么,而不单单是简历上的那些Big Names~这点同样适用于要申请学校的同学:)

但学无止尽是让人疲惫的。4年来,我总是处在一种境地:刚刚积累起来的东西随时就可能蒸发不见,而自己瞬间又被更大的陌生感覆盖,时常感觉缺乏控制。不过这可能就是所谓远行和自由的代价吧。

3.身份之迷

怎么才能找到支持H1B的工作?对我前两段叙述的美国工作生活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后,H1B在坚持寻找的基础上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在美国找不到工作而回国的人几乎没有,所谓“找不到”其实都是不愿意妥协的Life Style。

H1B常见问题(1):Big vs. Small

有同学常问是大公司容易帮助申请H1B还是小公司?其实无关。或许一般认为大公司比较有钱,但是申请H1B就算加急都花不了多少钱--比起你应该得到的薪水(一般申请H1B都有薪水要求,薪水要处于这个行业类似背景的平均水平)。另外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怎么妥协与公司共同承担申请费用,如果一个公司连这个都要和你算计,那你也许需要考虑这间公司的运营状况或者文化。

H1B常见问题(2):International vs. Domestic

一般可能觉得有“国际化的”公司更容易支持H1B,而主攻美国市场的公司可能性不大。其实这一点也无关。只要你掌握的知识技巧是公司所需要,你就会被录用。所以如果目标是在美国工作,那就不要给自己潜意识里设定很多条条框框。

4.去哪儿找工作?

CareerBuilder, Monster, indeed之类的求职网站大部分都是形式,因为很多职位都有必须公布一段时间的要求,即使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不过如果每条都投,也许会撞上,我有同学就在Monster上找到的。另外也听说有同学在CraigsList找到的(在这上面找真要小心诈骗啊!!!)。相比之下较靠谱的是学校的Career Center,除了自己的学校外,也可以请其他学校的朋友帮忙把他们学校的招聘共享给你。

无论哪里的招聘贴,联系人越具体到个人越好,最有效的是把简历直接投给Hiring Manager,因为只有他才心急地招人!给HR一般都打水漂,很多公司的HR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我觉得最好用的就是LinkedIn,有时甚至能直接看到谁在招人,如果这样的话一定要想办法直接联系这个人。如果看不到,那就挖掘一下自己的联系人里是否有沾边儿说得上话的,让他们递简历效果好过正常招聘渠道N倍。如果对方有哪怕一点回音,就要积极争取见面机会。见到真人随便聊上几句喜欢吃什么,也比在申请信里说自己如何如何优秀有用。

我个人的经历,先在布朗Career Center找,发现有Hiring Manager是校友还留了LinkedIn。于是我就加了他并发站内信问他工作邮箱和电话,紧接着问能不能来看看公司呀反正不远,后来我就去了公司参观,再后来一切就顺其发展了:)

5.看上去太中国?!

曾经看到有人说不要让自己的简历看上去太中国,所以要加英文名字什么的。但我觉得如果单纯因为中国人不招,这样歧视性的公司日后工作也不会开心。找工作就和找老公老婆一样,是相互的,是靠缘分的。一份工作,每天至少要面对8小时,所以也应该让它看到真实的你。简历修改的目的只是为了能让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你。

大可不必对自己的中国背景没信心。要知道,正是在中国的20多年让我们和身边的美国同学不同。比起英文名这种表面的文化融入,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用美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我们在中国的经历,比如“学生会学术部部长”,“实验班”等等,这就要多多观察美国学生的生活了~另外还得挖掘一下是否有在中国经常被忽略而美国却非常看重的方面,比如艺术体育特长。

结语:

文科生有很多种。对很多人来说,文、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文科硕士在美国并不代表悲剧。学位只是一个起点,不要害怕尝试新的事物,但别忘了最初的梦想,也别忘了我们的轨迹。


28
Jun 12

数据视觉化@Harvard 笔记(2) 续

4. 数字讲的故事

人们说“数据自己会讲话”,那么视觉化后的数字讲的故事会变得更生动。第一个是Charles Minard (C.J.Minard)在1869年讲的拿破仑1812-1813年兵败俄国的故事。浅咖啡色代表了从法国出发去莫斯科的路线,其粗细随着军队的人数的变化而变化。拿破仑虽一路胜利但伤亡惨重。到莫斯科,拿破仑面临着难搞的俄国人,寒冬将近和国内马莱将军策划的政变,不得不撤回。黑色代表了从莫斯科撤军的线路。此时军队的人数和出发时已经不能比了。在图标的下方,Minard还标出了当时的气温,逐日下降的气温使不少士兵被冻死,是拿破仑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1854年英国伦敦的霍乱(Cholera)。John Snow是位医生,他非常怀疑霍乱是由空气传播的主流观点。经过研究调查,他把疫区的所有公用抽水机和死亡人数(小黑柱)标记在地图上,进而发现死亡人数集中分布在Broad Street上的一台抽水机周围。虽然这并不能最终确认霍乱的传染途径,但却为后来的研究开启了新道路。

5. 抽象艺术

本人认为视觉数据(和infographics)最大的魅力就是在于寥寥数笔就能展示一个世界。地铁线路图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地铁线路图有2种,一种在正常的地图上绘制地铁线,遵循线路延伸的方向,拐弯的弧度和每一站之前的相对地理位置,而另一种是在地铁站常见的直线型,着重强调各条线路间的连接。前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找到最近的地铁站,而后者在地铁站或地铁里方便地提供换乘信息。纽约时报2010年曾经有一篇文章介绍纽约地铁线路图的变革,交替出现了上述的两种设计概念,另外,在颜色,文字标识,甚至曼哈顿岛的形状方面也不断滴演变。不过总体的趋势是,越来越像google地图。下方是2副截图,左边是当今的设计,右边是1972年Vignelli’s Classic。

全文: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0/05/27/nyregion/new-ny-subway-map.html

6. 人机交互

很久以前如果不善于绘画,似乎很难在数据视觉化领域有所成就。而1963年Ivan Sutherland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展示了画图板Sketchpad,1968年Doug Engelbart发明了鼠标后,普通人也能与计算机交流了。没有绘画功底也不会束缚创造力,一切(arguably)精致又便捷。虽然我认为这意味着当今编程能力等于旧时的绘画能力。对更多的人来说,探索数据更有趣了。下面给三个好玩的例子。

例一:BabyNameWizard

http://www.babynamewizard.com

由美国科学家和艺术家M. Wattenberg在2005出品。其中一个NameVoyager功能记录了美国各种人名从1880年代至今的流行趋势。我随便试了几个在中国流行的名字,发现几乎全部集中在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我猜想这可能是因为热衷英文名的中国70,80后,其实是受西方更早以前的文化的影响,我们成长的年代价值输出远没有现在那么实时。这个网站还可以帮助取名字,加上一些条件,如性别,宗教,含义等等,它会从数据库里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结果。不过作为中国人,我还是觉得广泛流传的“职场英文名看人物性格”在中国更靠谱。

例二:人们如何度过一天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09/07/31/business/20080801-metrics-graphic.html

纽约时报2009年出品的2008年美国人如何度过他们的一天,可以细分到不同人群(男女、教育水平、年龄、种族等)。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对于某个固定的时间(段),对于选定的群体,多少比例的人在干什么。可以预期,睡觉还是最重要的。

例三:电影受喜爱程度的地域分布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0/01/10/nyregion/20100110-netflix-map.html

NetFlix是美国出租电影的公司,邮寄方式出租DVD,看完了你再邮寄回去,不用付邮费,它也提供网上直接(付费)观看的服务。不过今年上半年貌似被苹果亚马逊的相似服务整到不行。记得某天早上醒过来,我收到他们CEO发给用户的信,第一句竟然是“sorry, I screw it up",随后Netflix整合、剥离各种产品,嗯,我们也就退了很多服务。

言归正传,2010年纽约时报把美国主要城市各个区在Netfix租碟情况标记在地图上(A Peek into Netflix Queues)。一些有趣的现象浮出水面。比如像本杰明巴顿奇事这种全美一片红火的电影,在芝加哥,达拉斯的几个小区会特别不受欢迎。再比如"百货警察“(Paul Blart: The Mall Cop),在我家这片(Burlington/Woburn)就特别受欢迎,因为就是在我公司旁边的商场拍摄的。

7. 总有一种视觉数据让我们泪流满面

啰嗦了这么久,最后分享Hans Rosling在TED上的两个演讲吧,也许曾让不少人三观爆裂~

2006年关于世界发展

http://www.ted.com/talks/hans_rosling_shows_the_best_stats_you_ve_ever_seen.html

2007年关于贫穷(末尾还有Rosling的吞剑表演)

http://www.ted.com/talks/hans_rosling_reveals_new_insights_on_poverty.html

顺便附上他创立的Gapminder-基于事实的世界观,有兴趣可以自己逛逛~

http://www.gapminder.org/


26
Jun 12

数据视觉化@Harvard 笔记(2)

米奇:继续上一节,这节给出一些数据视觉化史上的例子,都是由Pfister教授选的。  不过那些文字评论就全部出自本人了。

1. 记录

以下幅图,从左至右,分别来自伽利略,达芬奇和威廉·柯蒂斯(William Curtis),这些全才干什么都牛逼。善于绘画的人一定是善于观察的人,这几乎是成为科学家的必备。无论现在计算机能画出多么细致复杂的图像,产生多么丰富的 颜色,这些人在我心中始终是神一般的存在。多么想到自己因为输入法用多了连字都开始写不出,真心很惭-。-

下面这幅是Eadweard Muybridge在1978用多台照相机拍摄的奔跑中的马儿,想看看马在奔跑中是不是会四脚离地。在没有摄影机的年代,那是用了多少照相机啊~~这个Eadweard是英国人,但在旧金山生活了很久,于是也带来了许多Yosemite的经典照片。

2. 地图

地图是数据视觉化里的一个重要组成。左边是土耳其的科尼亚(c. 6200 BC),那个红色的一坨据说是火山。右边是希腊米利都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of Miletus)的世界地图(c. 550 BC)。古时候的地图很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绘制着的世界观(偷笑)。比起google和Apple的3D效果,古代地图总有种神秘的召唤人们寻宝的效果:D

在以上的几幅作品,人们都直观地将数据表现在图像上,用这中方法来记录信息(这就是笔记1中提到的数据视觉化“记录信息”的目的)。不过对于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图,我个人认为更偏向于infographics。

3. 研究规律

后来人们也使用数据视觉化分析自然现象,研究事物规律。左边跟踪行星运动轨迹(c. 950),右边描绘了海洋上的风向(1686)

4. 统计图表的诞生

最会利用图表分析的大概要数William Playfair (1759 – 1823),是个苏格兰工程师和政治经济学家。他是统计图形图表设计的奠基人。我们现在整天使用的饼图柱状图时间序列之类的都是他第一个公开发表投入分析使用的。不过人家不是用 Excel,而是手绘的!每一本统计图形设计的书里都会提到这个人,非常受耶鲁教授Edward Tufte的推崇(实在太难得了,我觉得Tufte完全就是个喷子啊)。Playfair的作品实在太多,这里就po一张在今天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图,反映了一时间内一国的贸易顺差逆差的变化,1786年出品。(另外,Tufte也是当今该领域另一神一样的人物,他的书也是必读,计划以后的Blog里重点介绍)。


26
Jun 12

数据视觉化@Harvard 笔记(1)

今天秉着工作的名义开始整理上礼拜在哈佛培训的笔记。内容主要来自工程和应用科学院Hanspeter Pfister教授的讲义,不过我会不谦虚地加入自己的理解,也会重新组织这些材料。虽然非常基础,虽然这些概念方法已经涉足甚至已经占据我们学习工作的全部,但对于这样一个有趣又发展快速的领域,希望这样的积累会有所贡献~分享时请注明原出处哦。

1. 什么是数据视觉化(data visualization)?

visualization在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中有两个意思

  • the formation of mental visual images

  • the act or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in visual terms or putting into visible form

那么什么是数据视觉化呢?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定义,但中心都围绕着:用图像和表格表形式表现数据,携带传递其中的信息。

米奇: 虽然第二个解释贴切地描述了我们根据数据作图作表的行为,但第一条解释告诉了我们行为的动机。我们用眼睛看到信息/数据,在脑海里会形成一种印象,有感情有偏见,我们视觉化的,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印象(虽然这不一定是对的)。刚提到“信息”和“数据”两个概念,到美国之后上过的所有课,没有老师提过其中的差别,大家用"data"用得理所当然。回想起来也只有在中国时反复被讲反复被考。两者的关系简单说就是:信息是数据加工后的结果,对我们有用的部分。

2. 数据视觉化的目的是什么?

记录信息,分析数据支持推理,检验假设,交流分享观点意见

3. 为什么需要数据视觉化呢?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Data” - Joe Hellerstein, UC Berkeley “Visualization is really about external cognition, that is, how resources outside the mind can be used to boost the cognitivecapabilities of the mind.” - Stuart Card, User Interface Research group at the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 数据视觉化可以帮助我们思考

  • 用感性表达认识(use perception to offload cognition)*

  • 作为一种外部工具提高我们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 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

米奇:各种信息爆炸。虽然从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到现在还是过了我的半生,但真正感受到爆炸的日子并不久,并逐渐从爆炸带来的兴奋新鲜变成了头大。对数据的认识,每个行业的人不尽相同。但基本上,从一个女生的角度看,总是还是无聊的多,总是和工作相关,科学研究,银行交易,经济增长等等。直到最近开始用一些fashion网站自我娱乐地分析自己的穿衣风格时才开始觉得这玩意儿对我来说不仅仅只是吃饭的工具了。人们都在上网,QQ人人微博豆瓣,去音乐网站无限听歌,去视频网站无限看电影,加上各种吐槽,假如收集这些数据40年,一个人的半生就清晰了(脑海里的记忆终究不靠谱),这也是我一直写Blog的原因,宁可慵懒地写年记,也不愿意轻易地注销Blog,这些数据,将会是我成长的财富。最后,作为开篇的结语,我想说,虽然数据视觉化的功用很大,可在很多时候我把它当做一种艺术来欣赏。


*这句翻译感觉不太对,希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