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文科小硕摸着石头过河之言

借Ivy Closer平台分享一下我在美国的留学工作经历。大家请尽情拍砖~

http://ivycloser.com/

突然这么严肃地写了这么长的文章。。。下次到了北京老板得请吃饭啊

-------------------------严肃的分割线----------------------------------------

背景:上海交大本科金融+布朗Master of Public Policy. 在上海时为知名咨询公司打过杂,后来在美国小镇的NPO打杂,在布朗念书时也曾经帮助教授做些有关移民教育的研究。现状:硕士毕业后在美工作2年。

我这样的文科背景和语言文化的劣势,普遍认为在美国等于失业。我也曾经濒临如此危机,有大半年的时间迷茫和惶恐,现在终于都过去了。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一件事情:美国只是一个国家,有众多种族、肤色、背景、世界观、智商各不相同的人共存的国家。试图在这里谋取一职或身份,并不是一场测试而纯粹是一种个人选择。我认识的大部分实现并长久持续这个选择的人们,他们的主要动力都不是“学习积累经验”。任何追求都要付出代价。我有时想,或许没有一条路会绝对好过另一条路。但无论面对什么,请真实面对自己!虽然我的故事并无戏剧化也缺乏英雄气概,我还是想分享我的一些思考。

  1. 中式价值观可能限制机会

很多同学都期望能在美国找一家跨国公司或者大公司,几年后派回亚洲区。这种想法大多受在国内接触的各种华人、海归精英的影响。就操作性而言,我下面给出我对于美国大公司的观察(不包括硅谷科技公司--这也应该不是文科生的主攻目标)。第一,文科生热衷的类似Management Trainee(MT)这种职位几乎不招外国人。更糟糕的是,连大规模招应届生的工作在现在的经济下大概也只有计算机或者工程类的吧。第二,美国大公司几乎都在农村,放眼望去一片片农田中零星树立着厂房或者2-3层的办公楼。我曾经在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UTC做过大约一年的实习(公司大到通常大家都认为它的子公司就足够是一间独立的大公司,如Otis),步行5分钟的Dunkin Donuts没有可以步行的道路,大家都开车去。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习惯。第三,我也曾幸会不少顶着光环整个地球飞的华人精英,已到不惑之年,家庭生活稀少而珍贵。像伍媚那样年轻漂亮耍耍小聪明就能做到VP的,大概只存在于《北京爱情故事》里吧~

也有很多同学热爱市场和传媒,可无论是否意识到,这种热爱依存于一种文化:我们在乎我们成长的土地,在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朋友。在美国,我和客户,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始终缺乏心灵“一点通”,工作时的市场研究也仅限于事实认知。我喜欢的,是国内地铁、出租车里缤纷多彩的广告,市场调查,我为这群人这片土地的变化感到兴奋惊喜,远远超过看Super Bowl广告时产生的短暂的新鲜感。

举了两个似乎有些消极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美国不会让所有人都变成所谓精英,美国文化也并不都像美国电影那样令人亲近着迷。我们曾经对美国抱有的梦想(幻想)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中国根基。而某些中式价值观,比如中国普遍认同的人生规划,对某些职位的理解,对成功定义,对留学的期望等等,会约束我们在美国的选择,原本不多的机会就更少了。

2.调整心态,学无止境

既然选择了远行就给自己多一点可能性,把自己从过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变得更有创意一些,美国这个不一样的世界也许会让你发现一个新的自己。算是文科出身的我现在却在做Big Data/Business Intelligence,行业更是一窍不通的制药医疗健康。因为我愿意学习,所以老板给了我一次机会。在国内SPSS都觉得好高级的我现在反而更偏爱于写代码而不是按按钮的数据处理方式。

我的背景似乎与现在的职业差很远,但仔细想起来,在布朗念书和实习时都有涉及到信息管理。还好我算比较认真地完成了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项目,也有些自己的思考,所以在后来的面试中才能表现出对这份工作的诚意。认真的定义是:(1)知道自己在干什么(2)努力使自己的表现符合自己预先的期望(3)如果表现不尽人意,及时反思,包括个人原因和公司原因(4)改进,同时清楚无能为力的部分。工作后才发现真的是剪贴复制都会出错,美国人也全不像学校里那么NICE了。所以无论是不是牛公司,珍惜每一次的实践机会吧。面试时你的潜在老板还是想知道你究竟会做什么,而不单单是简历上的那些Big Names~这点同样适用于要申请学校的同学:)

但学无止尽是让人疲惫的。4年来,我总是处在一种境地:刚刚积累起来的东西随时就可能蒸发不见,而自己瞬间又被更大的陌生感覆盖,时常感觉缺乏控制。不过这可能就是所谓远行和自由的代价吧。

3.身份之迷

怎么才能找到支持H1B的工作?对我前两段叙述的美国工作生活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后,H1B在坚持寻找的基础上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在美国找不到工作而回国的人几乎没有,所谓“找不到”其实都是不愿意妥协的Life Style。

H1B常见问题(1):Big vs. Small

有同学常问是大公司容易帮助申请H1B还是小公司?其实无关。或许一般认为大公司比较有钱,但是申请H1B就算加急都花不了多少钱--比起你应该得到的薪水(一般申请H1B都有薪水要求,薪水要处于这个行业类似背景的平均水平)。另外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怎么妥协与公司共同承担申请费用,如果一个公司连这个都要和你算计,那你也许需要考虑这间公司的运营状况或者文化。

H1B常见问题(2):International vs. Domestic

一般可能觉得有“国际化的”公司更容易支持H1B,而主攻美国市场的公司可能性不大。其实这一点也无关。只要你掌握的知识技巧是公司所需要,你就会被录用。所以如果目标是在美国工作,那就不要给自己潜意识里设定很多条条框框。

4.去哪儿找工作?

CareerBuilder, Monster, indeed之类的求职网站大部分都是形式,因为很多职位都有必须公布一段时间的要求,即使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不过如果每条都投,也许会撞上,我有同学就在Monster上找到的。另外也听说有同学在CraigsList找到的(在这上面找真要小心诈骗啊!!!)。相比之下较靠谱的是学校的Career Center,除了自己的学校外,也可以请其他学校的朋友帮忙把他们学校的招聘共享给你。

无论哪里的招聘贴,联系人越具体到个人越好,最有效的是把简历直接投给Hiring Manager,因为只有他才心急地招人!给HR一般都打水漂,很多公司的HR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我觉得最好用的就是LinkedIn,有时甚至能直接看到谁在招人,如果这样的话一定要想办法直接联系这个人。如果看不到,那就挖掘一下自己的联系人里是否有沾边儿说得上话的,让他们递简历效果好过正常招聘渠道N倍。如果对方有哪怕一点回音,就要积极争取见面机会。见到真人随便聊上几句喜欢吃什么,也比在申请信里说自己如何如何优秀有用。

我个人的经历,先在布朗Career Center找,发现有Hiring Manager是校友还留了LinkedIn。于是我就加了他并发站内信问他工作邮箱和电话,紧接着问能不能来看看公司呀反正不远,后来我就去了公司参观,再后来一切就顺其发展了:)

5.看上去太中国?!

曾经看到有人说不要让自己的简历看上去太中国,所以要加英文名字什么的。但我觉得如果单纯因为中国人不招,这样歧视性的公司日后工作也不会开心。找工作就和找老公老婆一样,是相互的,是靠缘分的。一份工作,每天至少要面对8小时,所以也应该让它看到真实的你。简历修改的目的只是为了能让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你。

大可不必对自己的中国背景没信心。要知道,正是在中国的20多年让我们和身边的美国同学不同。比起英文名这种表面的文化融入,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用美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我们在中国的经历,比如“学生会学术部部长”,“实验班”等等,这就要多多观察美国学生的生活了~另外还得挖掘一下是否有在中国经常被忽略而美国却非常看重的方面,比如艺术体育特长。

结语:

文科生有很多种。对很多人来说,文、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文科硕士在美国并不代表悲剧。学位只是一个起点,不要害怕尝试新的事物,但别忘了最初的梦想,也别忘了我们的轨迹。

Tags: USA, 糊口的事, and 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