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Jan 15

八一八我的那些痘痘和护肤的故事

2014年10月--在我过去的人生岁月痘痘达到巅峰时我发下毒誓:如果有好转了一定去豆瓣抗痘小组发帖留念!如今这一天终于到来,有一肚子话要说,不想看历史的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的产品总结。

(一)第一次:鼓起一个小包

大学以前我几乎没有长过痘痘,第一颗让我烦心的痘痘长在大学一年级,右眼下方鼻翼旁的脸颊上鼓起了一个包,四分之一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稍硬,不痒不疼不红。现在想起来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情况:没有头的痘痘--它是不会自己瘪回去的。

当时我的理念是:痘痘不要去碰它,自己会好。但大约两个月后我爸终于忍不住了说:这样不行,我得把它切了,底下有脓很危险。我爸是一名整形外科医生,从不吝啬在我身上动刀,什么痣啊皮肤凸起啊,在他看来都是可能变异的危险物。而我作为两位医生的孩子,对疼痛的忍耐力和皮肤的修复力也不错,用我爸的话说:非疤痕体质。脓包被划了个小十字口,液体流出不再凸起。比起一个永远不会好的凸起,当然是选几乎看不见的手术痕迹。

(二)无助的复发与神奇的游泳

切口恢复得很不错,之后皮肤也没什么问题,直到大二下学期脸上又开始断断续续冒些痘痘。由于没鼓大包,我爸也没再提出要手术。经过上次我也学会了,痘痘自己是不会好的。但我记不清是10年前抗痘产品匮乏还是没做好功课,只记得自己一遍遍洗脸,更可怕的是还经常用手检查它的痊愈情况。这样反复折磨与感染让本来的一小颗痘痘变成一小块发炎区域。然而当时我并不认为接触感染是主要因素,倒是把罪都归结在当年上市的两瓶欧莱雅美白早霜和晚霜上--美白霜实在太干燥了。

那时我对护肤没研究也不重视。在一个男女比例7:1的学校读书,能用上欧莱雅已经很有觉悟了。可大三那年我去法国交换,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决心好好补水,于是囤积了几瓶兰蔻还有依云水,选兰蔻是因为它不仅是价格能承受的名牌,更因好喜欢那味道!对于我这种懒汉,也只有打了鸡血时才会买些化妆品...当年完全不懂"香"其实多么危险!那次痘痘持续了很久,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才彻底褪去。但毕竟当时年轻底子好,又非疤痕体。那年暑假经常去游泳,每次游回来脸上的痘痘就开始退些小皮,后来竟然完全看不见了,比我爸的神刀还好。现在想来应该是游泳池的消毒液起了杀菌作用...

(三)发现小神器

大四时皮肤状态不错,虽然偶尔冒一两颗小痘痘,但当时已幸运地发现了我的治痘神器:薇姿遮瑕小绿笔,不仅可以遮盖也可以消炎治痘--整个过程不出三四天!另外,我改用了药妆渠道的薇姿保湿霜,并且试用了人生第一瓶小香,味道真的好清新而且涂在脸上感觉很湿润。我对“价格高补水好”的谬论坚信不疑。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出国党,来了无比干燥的美国东北部,把薇姿小绿笔和保湿霜也打包带来了美国。也许美国的环境比较干净,这两件神器足够应付偶尔出现的皮肤问题了。那段时间痘痘一般长在额头,多是由于压力大和睡眠不足引起,休息一下就能恢复。好在那时我有刘海,长痘痘并不影响美观。读书时我仍然懒得化妆,平时都是带防晒功能的保湿霜就搞定了。在美国工作以后曾想过向熟女转型,囤积了一些小香,但没几天又放弃了,不见客户时还是带防晒功能的保湿霜,见客户的话上层粉底。当时没用BB霜,原因是BB爽在国内火时我出国了而美国又没流行,所以我完全不知道有这货。

读书加上工作这四五年的时间,我的皮肤状态一直比较正常,因此也大胆换过些保湿霜和遮瑕笔。都是一般的大路货,贴在最后的产品总结了。总之,试过的化妆品几乎没有喜欢的,护肤品倒都还不错。

(四)真正的噩梦开始了

真正的噩梦起于2013年末怀孕。妊娠期痤疮和孕吐一样是怀孕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不幸的是我中招了。第一波痘痘来袭于孕期3、4个月的时候,脸上会突然开始痒,接着出现又红肿的痘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在我迅速发现了Belli孕妇护肤系列产品,入了她家的治痘产品、洗面奶和防晒霜。这样第一波痘痘在春天到来时悄然褪去,之后一切都好。整个怀孕过程轻松愉快,几乎没有干扰到正常生活。

夏天快结束时小家伙出来了,自然顺产,在麻药的帮助下整个产程也很轻松愉快,可是痘痘一夜之间全冒了出来。我在医院呆了两天,没睡好没洗澡也没好好洗脸。出院回家后老公给我看了他在医院拍的照片,天哪,我的整个脸看上去太脏了,痘痘和暗沉色斑混杂在一起,和边上小家伙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可能是没有清洗护肤的原因,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我非常勤奋地早洗晚洗,刷脸、磨砂、面膜,但痘痘反而更严重了,它们又痒又红又痛、成片出现。我的脸就像战场,没有一丁点儿干净的地方。

那段时间真是不想照镜子,整天浏览中美各大抗痘论坛,竟然也读了些医学论文...总算也理出了些头绪。总结下有这么几点:

  • 痘痘也叫粉刺、青春痘,用英文搜的话,可以键入的关键词有acne,blemish,pimple,zit等等,相关的词有comedo,blackhead,whitehead等等,用不同的关键字,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像我脸上这种巨大、红肿、无头、碰上去还会有点疼的痘痘叫cystic acne,也就是脓包型痘痘,是最麻烦的一种。

  • 不同的痘痘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而商店里产品包装上诸如“抗痘配方”或者“anti-acne”之类的词实际上是有些误导的。打着治痘旗号的产品一般含有水杨酸,它的作用是深入毛孔溶解死细胞并使表层细胞脱落,由此来防止毛孔堵塞。水杨酸的弱点是并不杀菌,只对轻微到中度的粉刺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和哺乳妈妈对此药物的使用需要咨询医生,但我觉得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购买的产品中水杨酸的含量很低,也不是特别要紧。

  • 痘痘的根本起因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清洁问题,而像我这样的则是激素紊乱引起。因此在做表面工作的同时也要从根本治疗。产后六周回访时我向医生表达了痘痘的苦恼,医生说:现在也没什么好办法,皮肤科医生也会让你等到产后12周,等由于怀孕引起的激素激增褪去之后才能好好治疗。

于是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只能在家干等,但我终于明白了这一点,脓包痘痘最重要的是抗菌,防止感染。有两种途径:第一,使用抗生素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第二,减少洗脸次数,反正在家也不太脏。洗脸时也非常温和,减少痘痘破后感染的机会。这样坚持了一个礼拜左右,脸上的脓包依然红肿可见,但已经不疼了,而且不再有新发区域,等于是将病情控制住了。这段时间忌用的产品就是带磨砂颗粒的洗面奶,因为很容易将脓包磨破引起感染。另外,去角质的紧迫性也降低了,我隔好多天才刷一次脸。而且洗脸一定要用很温的水,热水会让红肿非常非常明显。

终于熬到了12周,我迫不及待地去看了皮肤科医生。光洁的诊室、明亮的无影灯更让我的皮肤显得不堪。医生是个小个子女人,围着我的脸看了一圈,说了些更专业的名词让旁边的护士记下。她很轻松地说:"因为你现在还在母乳,所以不能用维A酸类治疗。我们可以考虑用过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风险是孩子可能因为这个药拉肚子,但也可能什么事也没有。担心的话你可以把涂完药过几个小时以后的奶泵出来扔掉。我们也可以现在什么也不做等你停止母乳了我们再治疗。"可是我真的不能再等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马上得回去上班,总不能吓到人家。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尝试过氧化苯。

这段时间学会的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是:任何一种医疗干预都有利弊,医生的责任是把利弊讲清楚,并帮助你做决定,但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病人自己手上。在过氧化苯之前的一个例子是Epidural,也就是无痛分娩麻醉。这当然是有副作用的,轻者孩子可能也被麻醉了所以不积极出来,也可能出来后昏昏的不吃奶,重者会有麻醉本身有的各种风险。好在副作用在我家娃身上不明显,她很积极地跑出来,哇哇哇地要吃奶。

幸运的是这次她对过氧化苯也没反应。药物使用说明上说一天两次,但这药干了以后脸上有白白的一层没法出门,所以我减为一天一次。另外,这个药会使皮肤干燥蜕皮,只能局部使用。不得不说处方药剂量的过氧化苯真是我见过的最威猛的抗痘神药,和水杨酸比,过氧化苯除了清洁毛孔角质外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高含氧量杀菌,和抗生素相比细菌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使药物失效。在一个月后的回访时,我脸上区域性红肿已经消失,只有少数几处还在发炎,更多的是红斑、色差。医生说效果不错,继续用,六个月后回访。

顺便插播一个过氧化苯神奇的小故事。在一个月回访之前我的额头上冒出了一个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的痘痘,发红、硬硬的,碰上去有点痒,有点疼,没有脓头,像头上长角一样。我网上搜了一圈,发现还是外国网友奇葩多,不止一人发帖询问额头上“literally dime-sized”痘痘(dime就是美国的1毛钱硬币)怎么办。底下有人回答说"put shit load of benzoyl peroxide"--于是我照做了。中午涂上,中间干了以后又补了几次,结果傍晚时痘痘就变软了,表皮也有破的趋势,到晚上睡觉前,棉签轻轻一碰皮破了液体彻底流出,再狠狠地涂过氧化苯,两三天之后,就恢复得没有痕迹了,连色差也没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过程必须注意清洁!绝不能用手!

在治疗的同时,医生说可以使用粉底液之类的产品的。我发现了几种不错的柜台产品可以遮瑕,也不会妨碍痘痘和敏感的皮肤,全部列在下方。现在我已经走在了好转恢复的康庄大道上,感谢科学和理性!这个冬天和春天我还是会谨遵医嘱继续使用过氧化苯。只是痘痘褪去难免留下些坑坑洼洼,想暑假回国时再找我爸试试激光,如果有效了,一定还来发帖。

最后再谈两点体会:

  • 痘痘是病!很多人总会说不要去管,多喝水多运动注意脸部清洁自己就会好的。这点对吗?50%吧。轻微的症状是可以通过调节生活治疗,但严重的一定得去看医生,科学治疗,特别是西方医学,对症下药逻辑非常清楚。我知道也有中医治疗,没试过,不知道效果和效率,先不评论。但千万不要轻易尝试柜台买的五花八门的治痘产品,都不知道是什么成分,怎么生产出来的,要买的话,在医生推荐下使用。不一定要贵的,但绝对不要香的。

  • 每个长痘痘的人都会知道自己的痘痘是什么脾气,所以像要不要挤痘痘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因人而异、因痘而异的。如果问我,我会说无论挤不挤,目的都是将炎症控制住。这一点也意味着我使用的各项产品不一定对每个人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在抗痘的路上,我们只有不断地试验和探索。

文末将之前提到的我觉得还不错的产品都列在下方。祝大伙儿都有一张不长痘的脸 :)

遮瑕膏

  • 薇姿遮瑕小绿笔:Vichy Normaderm Concealing Anti-Imperfection Stick
  • Murad Acne Treatment Concealer:薇姿小绿笔之后的新尝试;感觉遮瑕效果和治痘效果都很棒

祛痘精华

  • Origins: Super Spot Remover Acne Treatment Gel:挺有效但不能同时遮瑕

润肤霜

  • Elizabeth Arden Visible Difference: 推荐原因在于我老公青春期时留下的深深的痘疤痘印都开始恢复(难道是除皱功效?)

面膜

  • Borghese Fango Active Mud for Face and Body 绿泥
  • Body Shop Vitamin e sink-in moisture mask:效果不错很喜欢

工具

  • Clarisonic刷脸器:好处真的不多说了,做工还扎实,狠摔过两次,边上塑料都敲了半块还在用

孕妇专用

  • Belli Acne Control Spot Treatment: 祛痘精华,孕妇用,效果超级好
  • Belli Anti-Blemish Facial Wash: 洗面奶,自然、清爽、舒服
  • Belli Pure Radiance Facial Sunscreen: 防晒霜,还有一点遮瑕功能

治疗时期使用

  • 日霜 Cetaphil DermaControl Moisturizer SPF30:医生推荐,有防晒功能,但眯进眼睛真的很疼!
  • 晚霜 Neutrogena Oil-Free Moisture - Sensitive Skin:医生推荐的,但其实只要无油配方不堵塞毛孔的都行。
  • 粉底 Neutrogena SkinClearing Liquid Makeup:质地比较粗燥,遮瑕效果很一般,但据说配方中含水杨酸可以边遮瑕边治痘,这我其实不奢望了,推荐是因为真的没刺激我的皮肤
  • 粉底 Clarins Skin Illusion Natural Radiance Light Reflecting Foundation SPF 10:质地很细腻,遮瑕效果极好,而且对痘痘无影响
  • 粉底 Vichy Dermablend Corrective Foundation:youtube上好几个推荐,我囤积了一瓶还没用过

25
Dec 14

2014年度总结

十月份时就已经开始构思今年的年度总结怎么写,感悟和期待太多了!

概括地说上半年在孕期中度过,现在看照片真是丑,不能直视;下半年在家和公司间奔波,忙孩子。

今年初始的冬天实在太冷了,一出门瞬间冻成冰柱。三月时为了海马把家里两辆车都换了,因此也送走了我的小黑Volvo S40。我在新入的小白上各种省,整个Technology Package全不要,但唯一不省的是Winter Package,到了冬天真的worth every dollar!

四月气温才慢慢回升到可以出门。石宁公司搞走路比赛每人发了一个fitbit,那段时间我也被拖出去绕着家旁边的公园走,生怕到了生产日不好生...整个孕期没有任何远行,每个周末都排得很满--添置家具和婴儿用品、朋友亲戚来访。记得五月份有一次因为朋友计划改变,留下我和石宁单独在家附近的一家韩国店吃饭,晒着太阳,心情无比轻松,才发现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单独不赶时间地在外面吃饭了。

工作方面只能浑浑噩噩,升到senior之后就遇到了瓶颈,以后无非是工资数字微调一下,再往上就得混圈子了,自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换了大老板一时也找不着北。职场纠葛爱恨情仇没有是非对错,只有合不合适。

八月中旬爸妈第二次来美国,他们上一次来已经是4年前毕业典礼了。真是一眨眼的功夫,想起刚来美国时那两年一穷二白但整天傻开心,现在慢慢有些积累了心事却也多了起来。八月底小海马来了,也是一眨眼的功夫。真感谢现代医学的进步,打了麻药真没有痛感,整个生产过程超级顺利,完全没有电视上那么撕心裂肺。不过每个人对疼痛的忍耐力不一样--我一直是比较能忍的。海马刚生出来时很无辜,很会找吃。我觉得她的头像栗子,后来稍稍长开了像蜡烛。

孩子出来了,怀孕前的幻想一一破灭。要做一个把自己和孩子都收拾清爽的妈好难,而网上那些所谓“辣妈”我现在也能一眼辨真伪,孩子只是道具,无非是想让大家说“哇!好年轻!腿好细!恢复得这么好!”。虽然我也好想要自己的时间把孩子给爸妈带,但是一想到以后她可能会不听我话就觉得还是自己磨磨算了。现在出去逛街透气时突然发现有好多婴儿推车和与自己一样“磨磨”的父母--为我们手动点赞吧!

整个产假跌宕起伏,感慨颇多。我妈照顾我两个月后回国了,于是我自己在家折腾了海马三星期,也颇积累了些自认为可以分享的经验,以后另开贴讲吧。我妈在美国时天天和她辩论,但现在想想其实我和她性格简直一样,辩是辩不出什么名堂来的。海马三四周的时候睡觉总不踏实,后半夜总是醒着,哼哼唧唧,我对我妈说:唉,海马什么时候能成为我的小棉袄啊?没想到我妈非常机智地回答:你什么时候成为我们的小棉袄,海马就能成为你的小棉袄。这一句把我说得太不堪了,反省了好久,直到后来看到我妈对我几个姨说我不是小棉袄是冲锋衣的时候才释怀。不知道海马以后是不是和我一样的冲锋衣呢?无论如何她现在是小棉袄,上班想起她时都觉得暖暖的哈哈。

产假修完就屁颠屁颠去上班了。不知道为什么心态平和多了,很多时候不想争高下,也不想像以前那样总想证明自己技高一筹。道路还宽且长,只要是有积累的,以后总是一条好汉。说起好汉,产假时看了新拍的水浒,好看!再配合那些水浒八卦一起看真带劲儿(比如梁山的权力斗争啦谁杀了晁盖啦谁谁是gay啦)!说回来,之前看到很多女性/家庭杂志都提及有了孩子的女性会更成熟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当时半信半疑,现在还真有点共鸣。另外看到一篇文章说“孩子让我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嗯,这个是努力的方向!

新的一年要来啦,期待很多,排名不分先后。第一是脸。脸被孕期青春痘毁了,我妈在的两个月到达巅峰,不敢见人。我妈一开始总说“没事的为孩子牺牲一下以后会好的”,但事实只是越变越糟!于是我每天在家和我妈叨叨青春痘让人失去自信,带来社交障碍,阻碍职业发展等等,最后直接把我妈说抑郁了。后来一直熬到产后12周看了医生才有好转。我保证如果恢复趋势继续我一定去豆瓣抗痘小组写一篇血泪文献给在抗痘战场上的老老少少!所以希望2015年脸能恢复正常!第二是身材。虽然现在也没有很糟糕,大部分衣服也能穿上了,但希望能再健康一点,有些肌肉最好了:-) 第三是海马,期待夏天能给她穿上美美的裙子!第四是家里人,希望大家都安好。第五还是给自己,人生面临新挑战,希望自己还有6年前刚踏上美利坚时的勇气!


20
Mar 14

一个梦

前天晚上做了一个诡异而温暖的梦,充满着蒙太奇。

我坐在一辆银色的SUV里--也许就是去年公路旅行时租的那辆Tahoe。开车的是老王,另外还有一个我不认识的同学A。

我们在一幢办公楼前停下,似乎就是现实中我公司旁边那幢挂着"Charles River"广告的高楼,但我很清楚:我在上海。我要去这里的一家公司面试,而老王他们也要来这里处理签证事宜,所以顺路捎我过来--我在上海是没有车的,也从未开过车。

于是我们三人一起进了楼。我径直走向前台,说明来因,希望他们能给我一张准入证让我上楼。前台是一男一女,西裔,扮演者是现实中我们公司的两名保洁员。女方主动接待了我,操着口音严重的英语死活不让我上去,说我的拜访目的无法得到证实。我出示了我所有证明身份的文件,她看都不想看,为了不搭理我还招呼了下一位来访者。我退到一旁,见此时大堂里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便有了溜上去的念头。正巧,已被准入的老王和同学A刚刚站进电梯,我一个箭步绕开在前台排队的人闪进电梯里,为了不让前台看见还故意蹲下身子。哪知刚蹲定,前台女就大喊:"You can't go!"

早已被磨去半天时光的我一下子就火了,冲上去就暴了几句F。我说你凭什么管我,你让我上去,我立刻找我的hiring manager来和你理论。她立即说这样也可以,不过得交$50作为押金。我的火气要不是老王和同学A一直扳着早冲上去动手了,哪里会理她这种即时敲诈行为,我用手指着她冲着她喊"why should I pay you?!"又回到电梯里,按下了关门钮。

插入:平日里和保洁人员一直很友好,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拉他们来客串可恶前台…并且为什么上海的前台默认语言是英文?

我要去的公司楼层很高,当我走出电梯时,呈现在眼前的是公司的玻璃正门,正门后可见一条通向内部办公区的走廊。我打量着从正门进出的风风火火的人们,可以猜出哪些是管理层、哪些是客户、哪些又是办实事的。正门右边是公司前台,一派繁忙景象:五、六个负责接待的姑娘,她们或对着电脑工作,或打电话,或时不时回答驻足员工的问题。透过前台侧后方巨大的玻璃落地窗,我看到的是一个可以停十多架飞机的平台,而远处竟然也不再有更高的建筑,只有天空作背景。在这样一个毫无参照物的环境下,我想,难道这层楼已经穿越云层了?

走近前台,听见姑娘之间全是用吴侬软语交流,这让我倍感亲切。而当我正准备和她们搭话时,一个姑娘突然换了英语问我"Can I help you?"瞬间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回答。这时她身后的一个姑娘看出了我的迟疑,立刻用普通话说"你能用英语说明你的来意吗?"我心想,这是什么?难道前台也要考我英语?于是略带疑惑地回答到:“I was here for an interview.”最后一个词的音还没发完,便发现糗了--我为什么要说was呢...还好前台姑娘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我想,不怕,继续再说复杂的震慑你们就行,我可是海归,于是我又说:“I had some trouble with the reception downstairs…They said…”

正在我滔滔不觉时,突然见电梯里走出一群人,领头的那个神情严肃,白衬衫加灰色西裤,双手插在裤带里,一幅熟门熟路的样子。他的身后跟了一群看似新进员工的人,他们中有些人把西装拿在手里,松散的样子应该是刚从外面吃午饭回来吧,我心头一热--终于也可以过上中午下个楼就可以吃得尽兴的好日子了!但当我再仔细一看,领头那个白衬衫不是石宁吗?对,我想起来了,是他介绍我来这里面试的,他说他先来打前战,让我在美国收拾东西。看来这段时间他已经混得有模有样、风生水起了!想起自己刚刚在楼下和人吵架,现在又在这里和前台解释半天,觉得自己很愚蠢--找他说几句不就行了?

当我正要叫住石宁时,不知从哪儿突然冒出几个女人向他打招呼“Jeff 你好啊!”语气谄媚。Jeff?等等,石宁什么时候改名叫Jeff了?这么装的名字,难道是为了融入外企白领小社会?再看石宁也官腔十足的向她们点了点头,我更百思不得其解。石宁也并没有注意到我,而是快速地穿过那道玻璃正门,消失在走廊尽头。

算了,石宁的事情晚上回去再问吧,目前得先把楼下那个麻烦的前台搞定,赶紧见到未来老板。我回过神来,说完了和大堂前台的过节。那招呼我的姑娘似乎也没把我的麻烦当回事,而是递给我一份公司介绍。我扫了一眼,这家公司叫Tyminturnk(我记得名字大概长这样)。这是家和UTC差不多的公司,生产飞机引擎和其他各种航天器材--也不算完全陌生的行业吧,我心里暗自庆幸。这时前台姑娘用上海话对我说:“走吧,我和你一起下去一趟。”

我跟随着她乘电梯下楼,从大楼侧门出,这才认出了我记忆中的上海。面前的横马路应该是南京西路,和以前一样繁华小资,不同的是现在路两旁竖起了好多幢摩天大楼,从半空层层叠叠的高架的缝隙中能望见天空,神奇的是我并不感觉压抑,整条街都被太阳照着,微风阵阵没有尾气。“每天这么堵,都是因为这几个大转盘”--顺着姑娘的话音,我看到了四个巨型蛋状物体连接着通向四方的高架,反射着耀眼的金属光泽。

我跟着那姑娘从两幢楼的夹缝中绕到我们办公楼的另外一边。经过背街的居民区时,我看见窗台上的植物都已开出星星点点的小花,水泥墙角爬满青苔,路边有一滩滩的积水--似乎昨夜刚下过雨。上海的春天来得真早!我贪婪地享受着这春日时光,回忆着上一次经历上海春天的情景,对于一个刚海归的人来说,任何一个少年时的细节都值得拿出来在当下回味。我兴奋地对走在前面无暇顾及春色的姑娘说:“你知道吗?波士顿现在还是白雪皑皑呢。要这么暖和估计得等到5月。”那姑娘并不搭理我,转上了一排台阶。我在她身后定睛一看,发现办公楼这一面的入口竟像博物馆的入口那样高端大气,共有3层平台,每层平台之间都有20多阶台阶--原来,和老王他们开车来时已经在最高的第三层平台了!

爬楼梯并不轻松,但刚回国的激动心情让我的话越来越多。我对姑娘说:“谢谢你带我走了这么久,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

她回过身指了指胸牌上的一串字母回答:“你看这里写着呢。”

我一看,她胸牌上着"padalpseudela"。这是名字吗?不要说名字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个词。冒着被嘲笑的风险,我追问道:“这个名字什么意思啊?”

姑娘果然轻蔑地笑了,非常专业地解释说:“你看这个padal前缀是艰深的数学……”

“你喜欢研究数学?”我实在想不通一个热爱研究数学的人为什么要来做前台。

"还有后面的pseudela,连在一起名字的意思是从来没有用艰深的数学解决过问题。"

“哦……”也许她不喜欢数学。

后面的对话越来越模糊,只记得当我们爬到最高的三楼平台时,发现排大堂前台的队已经里三层外三层了。我们挤过人群想穿过这贪食蛇一般的队伍直接和前台沟通,可在这过程中我和Padalpseudela走散了,我也始终无法再突破人群。我想,今天是没希望和大堂前台说清楚了,但我也许可以先按Padalpseudela带我来的路返回公司报道,说不定Padalpseudela已经回去了。

于是我下台阶,经过背街的居民区,再从南京西路的侧门进,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下楼时乘坐的直达电梯。大楼的一层是购物中心,中央的手扶电梯应该不能把我送到那么高的办公区。四处悬挂的电视机屏幕重复着同样的内容,珠宝首饰电器皮具琳琅满目,只是无论看向哪个角度我都觉得一样,我到底是在哪里……


16
Mar 14

“寒门”和“贵子”

从两篇帖子说起

最近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两篇有意思的文章:

<寒门再难出贵子>:一位银行HR讲述的一群学生从实习到初入社会再到成家立业中各不相同的命运。HR由于工作特殊,掌握着一些家庭背景类的敏感信息,又因为协调管理整个公司的人事,对一个人在公司里的表现通常有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在这样一个视角下,这位银行HR得出的结论是寒门再难出贵子,一个孩子的眼界、胸怀是家庭所决定的,当他步入社会后,优越的家境不仅能为他的起步提供经济助力,指导他做出明智的决策,还能为他铺垫扎实的人际关系,相反,负担过重的家庭则不能给孩子提供任何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反而还会牵绊孩子的脚步。他们的下一代将重蹈覆辙--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这篇观察负能量满满,但这些似曾相识的事实并不能让我立刻反驳作者的观点。

<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BBC纪录片\<Up>系列观后感。导演 Michael Apted 从跟踪14个7岁的英国小孩直到他们56岁。这14个小孩各来自英国社会不同阶层。导演最初的假设是这些孩子的社会阶层事先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社会阶层,而结果56年后,他成功地(不幸地)证明了这个假设。这14个孩子中,只有一名成功晋级,从一名农家弟子成为美国著名大学教授。而这一成功晋级很巧合地伴随着他的第二次婚姻 --“一位身材外貌极佳的美国妻子”。这不由让我想起之前和石宁讨论那些成跃入美国精英阶层的亚裔们,我们的样本中几乎没有不是和外族联姻的。不是说联姻对象非得有多大的家族势力,单单是文化融入方面就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又讲到移民如何生存繁荣上了,跑题了不好意思。

我的故事

这两篇文章的结论与我从小沐浴的价值观恰好相反。我太爷爷文革时被抄了家,到我爷爷时虽然在农村有了份“政治正确”的工作,但我爸还是从小吃不饱饭,高中毕业时的照片和人家一比像个小学生。而我外公都不太懂事时就成了孤儿,幸好后来政治路线一直正确,我妈的童年还算不错。但我们家是在小地方,远不能和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相比--当我4、5岁跟爸妈移居到上海时,我的穿着打扮一看就不是“上海小姐”(有幼儿园集体照为证);别的同学很小就会说"我将来肯定是要出去的"时候,我爸妈还是觉得能考上个靠谱大学就很好了。幸好我爸妈都是很努力的人,一直很敬业,家里曾经也被我翻出一些从美国寄回来的骨灰级托福资料,我爸说是因为当时年纪已经大了再到美国来只能养细胞而不能开刀遂放弃了这个念头,要出国的话只能靠你自己好好考托福拿奖学金了。无奈我后来连名都没报上只能考雅思,别的成绩也远远没有达到老美给钱的地步,但故事逆转了,家里竟然可以拿出10万刀供我两年读个一点实用性也没有、完全不知道将来能干啥的硕士。

我爸妈周围有很多家境贫寒但后来凭借个人努力发家致富的朋友,各行各业都有 --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30年,混乱无序的市场充满生机,时代造就了无数英雄。我硕士毕业后在美国工作,同事中有一些同龄的大陆或者台湾的二代移民,有时听他们讲讲家里的事,更加让我觉得“逆袭”真的发生了!看同事们小时候的照片--带草坪的独栋房子、私家车、出国旅游、各种新鲜有趣的课外活动。当时也还是小学生的我却住在大家在走道里烧饭的公寓里,出行几乎靠自行车或公交。而之后的二十多年,我和爸妈在上海搬了好几次家、车也换了几辆,我在美国也有了自己的房子,买车也不再仅仅考虑“实用”,一年更是有好几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时我的美国小伙伴们,家里依然住在那幢独栋里,碰上经济危机失业的父母正在努力寻找下一份工作。

虽然从安全感和幸福感来说,美国人甩了中国人好几条横马路,但如果只论财产,一般的美国老百姓放在现在的中国,尤其是北上广,也会很窘迫。我的经历当然是个案,一定有偏颇,但并不难寻共鸣,正如我的朋友圈里大家几乎都是这样评论\<Up>--“中国将要改变这个结论啦”。

并不会长久的“逆袭”

然而,即使我曾幸运地经历“逆袭”,我也不认为它会长久,就像我之前所说,这是中国特有的30年,未来怎样很难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中国正在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许多发达国家过去或现在的问题也将是中国面临的问题--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小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我的猜想可以有很多经济学理论、发展理论来解释。比如,人都是短视的,当最初的财富积累完成以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即把资源传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去改善别人的生活、去创建一个平等的社会。这样的选择对个体来说是最有效率的(虽然对社会来说可能是低效率的)--举两个简单粗暴的例子:一个富商让孩子继承家业,就省去茫茫人海中寻觅合适人选的成本;自己孩子知根知底,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眼皮下好监督,也省了监管成本,等等。另有一个中产家庭有20多万美金可以送孩子去哈佛,也可以捐给中国一所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并让自己的孩子上自己所在州的还不错的州立大学(这样学费少一半),按理说后一个选项不但自己没损失多少还拯救了不少孩子的未来,他们中可能有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 blahblahblah,但是“这样美好的结果有多少可能性?什么时候能发生?我能控制多少?”--面对这些无法回答的问题,大部分父母还是会把自己孩子送进哈佛,“他/她能过得好的概率非常高,毕业就能初见成效,而且我能知道一切进展如何,这样更放心。”当然大部分人甚至都不会有这个纠结过程,对自己的孩子好,那是天经地义--我只是学经济学家尝试用假设和模型来分析人们的决策过程。

个体间尚且如此,国家间更是这样,我始终不太相信国家间的发展会“收敛”,我倾向于相信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都会好好利用自己的禀赋(gift)发展自己,也许我们的目光会学着放长远,学会在长期中有效配置资源(比如趁全球艾滋病爆发前发达国家赶紧去贫困国家开展防治艾滋病项目),但人对长期的理解是有限的,这个世界在走向不平衡的过程中偶尔平衡,当极度不平衡时天灾人祸会重新分配禀赋,历史又会穿着不同外衣再现 --这样一个我无法定义的“时间和空间”是平衡的,但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对“长期”的预见。

科举与社会阶层流动性

回到中国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小的猜想上,另一个事实可能使之加速的是高考改革。我记得我刚出国那会儿和学校里的一个教授聊中国的教育制度,那教授微微一笑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保证社会阶层流动的几乎唯一的途径”。我对古代科举不曾细想,能想起的几乎都是些负面的东西,比如八股文和关在一小隔间里考上好几天。那时想取得好成绩只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需要对社会民生有什么理解和抱负,考试内容和回答基本都在<四书><五经>里,不需要自由发挥。可这样极端的做法却从一个角度保证了人人平等(我并不鼓吹八股请轻拍):家庭出身、生活阅历对答卷的影响极小。

在我的时代,家庭给孩子的机会力量太大了。我初中时有一篇半命题作文<第一次xxx>,这是一篇典型的选材取胜的文章,第一次做饭、坐飞机、种树、养动物这类生活小清新已不能引起阅读兴趣,而班中有一篇<第一次去澳大利亚>的文章却被拿来当范文传阅,文中无非讲了些看大海看袋鼠的事情,但这并不是当时班级里大部分孩子能做到的。后来我出国了竟然发现常青藤的大部分学生家境都很好,我在布朗时的校包是longchamp那个水饺包,而哥大的校包据说是LV...这些同学又都家教良好,待人有礼,能在图书馆学到2点或在体育馆边踩跑步机边读paper。他们中很少人来自名不见经传的中部小城市,美国也没有SAT状元一说--考试成绩是申请材料中最容易准备的一项,而重头戏都在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上,可这一项项出彩的课外活动没有家庭的人脉资源和经济实力是无法实现的:冰球、皮划艇、出国交流访问、大学实验室研究经历、名校暑期夏令营。最近石宁家的小堂弟准备来美国上高中,我们也趁此走访了美国几所顶尖私立高中,才发现他们其实是大部分常春藤学生的“制造中心”。一位美国教育顾问很直接地跟我说:“你看新英格兰地区的孩子常常想他会去哪所常春藤,还是一流的人文学院,或者优质的公立大学,但是你看科罗拉多州长大的孩子,我没有恶意,但他的选择的确不多。”

没有所谓“高考”的美国常常是很多中国人心里的天堂,但对于不熟悉游戏规则或没有实力玩游戏的人来说其实也没有那么多乐趣--首先可能输在起跑线上,随着差距越来越大,几乎也没有什么机会逆袭。庆幸的是,适应了这样稳定社会阶层的美国人并没有什么不乐意的。反观动荡不安的中国,教育质量堪忧、教育资源匮乏且分配不均,我每看到一次教育改革的消息就无奈一次: 给高校更多自主招生的名额?愈演愈烈的分省命题?更有趣的是,前段时间还看到微博上一群人在喊“英语滚出高考”和“数学滚出高考”,都滚出了,你有几个爹可以给你拼张通知书?掌握资源的人不愿意再重新分配资源,他们其实更希望“高考滚出中国”。如果中国统一的标准考试取消了,或像美国这样只占很少比重,而同时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大学教育(不是如雨后春笋般的二级三级学院)又不能普及,那么,连“形成无望悲哀的稳定社会阶层”也只能是奢望了。

尾声

写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记录这段时间因这个话题引起的各种混乱思考。我想我还是只能对“寒门再难出贵子”表示无奈的赞同。无论现在中国有多少逆袭的励志案例,但大概都只是这个时代不可复制的神话故事。最后贴上网上流传的\<Up>的评论<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最喜欢里面的一句: "而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这也是一种幸福。”


17
Feb 14

背影也正在淡去的2013

今天是President Day放假的周一,终于闲在家里,可以有时间回顾一下我的2013。

2013是来美国后内心最平静的一年,但内心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却比以前坚定了许多,越来越体会到“人生不同阶段追求目标会不同”这样一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如同爬山时在半山腰看见山下的小山村,便以为爬到高时就会看到房屋越来越小,脑海中也能构建出尽收眼底的美景。但事实却是当你再往上爬的时候,山下的景色全都被云遮盖了;也有可能峰回路转,你沿着山路绕去了山的另外一边,看见的是江河大海。

记得几年前有个朋友说她决定回国,因为美国的生活充满了预见性,奋斗的目标不过是绿卡公民有草坪的房子和上藤校的孩子。这句话真的吓到了当年正为美国慢悠悠的生活而郁郁寡欢的我,隔着海遥望那些奋斗在CBD的同学们,心想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而几年过去以后的现在,那些最有理想和干劲的CBD同学也加入了美帝吐槽党。而新加入CBD的同学也渐渐开始吐槽中国竞争压力、房价和空气。

这是围城没错,但我刚刚那段描述太过敷衍--用随机瞥见的一两条微博和偶尔的交谈内容把生活的表象粗暴地归纳成几个bullet points。更可怕的是,大脑还继续用这几个bullet points为人生作分析作预测做决定。2013年初读的一本书<当下的力量>就建议人们走出痛苦的方法是停止用大脑分析预测未来,所有的痛苦其实都来自于这样一种脑力活动。单一的自我视角下产生的分析和预测是危险的。比如觉得二人世界旅行特别好带着孩子就是拖油瓶的人,总觉得孩子特别可怕,然而他们也无法体会到带着孩子去那些自己向往已久的地方是一种多么神奇的传承。同样,看上去是有草坪的房子,没有看到的是悉心照料门前寸土寸草的踏实感;看上去是一场场喧闹的聚会,没有看到的是悄然构建中的生活事业赖以发展的人际网。

所以我觉得并不需要急着做一个决定,定一个目标,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奇怪的是,整个2013年,当我开始真正这样思考时,脚步并未停下,改变的勇气也并无减少。与之前不同的是,身体里“改变的情绪”变得复杂和有顾虑,而这可能是一个改变真正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