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见
03
Sep 13
美国这儿有一款很火的游戏叫Candy Crush,稳座游戏下载排行榜首,有次无意间听广播说这个游戏每天能赚850,000美元。不知道它从什么时候开始火的,我接触它时已是今年3月了。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喜欢打游戏的人,但自从一次生病在家无聊下载玩了几关之后就不能停止了,甚至再度激活了我一直处于休眠状的facebook(为了朋友间互相给“命”),之后的大半年,除了上班和睡觉以外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大概都贡献给了它。
这个游戏并不新颖,多个颜色一样的糖果连成一直线,根据糖果数量的多少纯消灭糖果或形成威力不同的炸弹糖果。每一关都有不同的任务,除了分数要求外,还有落水果,消灭果冻,收集指定糖果等等。游戏目前开发到500关,我当前正卡在417关,到这一关的朋友已经不多了。之前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都是成功的移动设备游戏,但Candy Crush对我来说更容易上瘾。趁停滞不前的这段空隙,我好好想了想我为什么花了这么时间在Candy Crush上的原因。
第一是界面设计。Candy Crush有清新明亮的色彩,简洁细腻流畅的图形,爆炸类的效果瞬时利落,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看久了也不觉得疲劳。这样的设计风格贯穿始终。比如,Candy Crush每种糖果的辨识度极高,和我后来在App Store里下载的钮扣消消乐相比,虽然钮扣消消乐完全盗用了Candy Crush的游戏机制和环境,只换了主题,用钮扣来代替糖果,但细节繁复、形状不一的钮扣设计让我玩了几关之后就开始厌倦,最终还是放弃了游戏。
第二是学习曲线--概念和操作。Candy Crush的概念是经典的,之前玩过祖玛、泡泡龙的人们一看就能明白。Candy Crush产生特殊效果的糖果组合只有5种,其他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障碍或工具要么一目了然,要么在稍许观察和尝试后便可知晓。游戏的操作十分简单,只需用手指上下左右滑动糖果。玩家的主意力只用集中在眼前陈列的糖果上,并不用担心自己的装备箱里囤积了多少工具,也不用在游戏开始或进行中去消息中心读任务或提示,为文字烦心。这样一来,为游戏而产生的学习压力几乎最小。另外,关卡的设置都是从易到难的,玩家不会因为太早受挫而放弃,每次“就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总是诱惑着人们去点击“再试一次”。对人类学习心理的掌握,愤怒的小鸟和植物大战僵尸也都是成功案例,植物大战僵尸在每关开始前就要选好植物,操作上仅关注排兵布阵,而愤怒的小鸟更简单,焦点只在拉弧度上。
第三是分层服务定价。如果我学经济学原理时这些移动设备游戏能像现在这么发达,我一定会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价格歧视"。对于一个追求操作简单又不想花一分钱的用户(比如我),单用第二点中叙述的那些基本功能,再加上一点运气和耐心等待就可以闯到400关。Candy Crush既没有因为我吝啬而损失我,反而让我甘愿免费为它在朋友中宣传。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愿意花银子丰富自己的库存工具,愿意用更多精力来经营游戏的玩家,Candy Crush也提供了这样一种选择。西方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充分剥夺消费者剩余”,而中国古代称之为“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异曲同工。
第四是可持续性,同样可称为“可上瘾度”。在美国,我听到的最多用于形容Candy Crush的词就是"Addictive"。一个游戏可持续性高首先必须得好玩。Candy Crush的概念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上世纪祖玛和泡泡龙的的风靡就可以证明。甚至在我看来,Candy Crush就是祖玛或泡泡龙的再呈现(representation)。其实Candy Crush的开发商King.com有无数这样的“再呈现”,Candy Crush只是其中一种。根据我的试玩经验,Candy Crush能脱颖而出使人无限上瘾的关键还是在于前述三点:界面设计、学习曲线和分层服务定价。朴素地讲,能让人持续地玩一个好玩的点子,那必须要看起来舒服,容易上手,阶进挑战、价格合理甚至免费。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每开始一次游戏,一个人只有5条命,全部用完之后如果玩家立刻想继续游戏,要么花钱买命,要么在facebook发送请求让朋友赠送,要么等30分钟。另外,进入下一章节的“门票”只能购买或朋友赠送。这几个机制中,等30分钟有点“欲擒故纵”的意思,而购买和社交网络的互动则分别达到了直接赚钱和免费广告的目的。
我觉得Candy Crush的成功并不容易(所以我也不责备自己:P),在产品设计和营销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现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很多方面都在“移动设备化”和“社交网络化”,而这样的转变需要开发者们重新思考用户的行为和心理--就像在iPad上浏览网页文章并不能叫做阅读电子书。

小日子
03
Sep 13
用了两个月时间终于看完了10卷《藏地密码》。总体来说是一个适合休闲阅读的好故事,情节是基于现实的猜想,其中涉及的元素都是我不太熟悉的,比如西藏人文地貌、西藏宗教历史、玛雅文明、野外生存、武器格斗、动物植物、盗墓机关。文学性尚可,但如果心浮气躁,又焦虑得无所事事时,《藏密》确有安神填充的功效。
人物
豆瓣上评论说《藏密》人物塑造比较单一,自始至终没有变化。这点我赞同,然而这种“好莱坞大片”式的写法也为其商业价值打下了基础。男主角卓木强巴善良正直执着,大智若愚,关键时刻总能力挽狂澜,所有人都喜欢他,敌人都佩服他,他事业有成,但感情生活颇为坎坷(于是为几位女配角的介入提供条件),把童年的阴影深藏心底。
然而“汤姆苏”主角却能衬托出配角的可爱。在单一的人物造型中,几处矛盾元素让以下几位深得我心。第一是亚拉法师。虽然法师被设定为“神一样的存在”,但当他看到被掩埋的宗教历史重现天日时,淡定的外表下别人未曾留意的“湿润的眼角”和“内心的呐喊”完全感动了我。其次是冷酷杀手巴桑,他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他认为的真正的朋友,另外他和岳阳暗中保护约会的张立和阿米这一段也挺搞笑的。反角方面,莫金和索瑞斯我很喜欢,他们一个喜欢鉴赏一个喜欢动物,本质上都不是嗜血之人,两人在最后一卷里的表现总让我想起《神奇宝贝》里的五藏和小次郎(最迷人的反派),而且莫金最后和男主卓木强巴联合在神庙里找出路对付大Boss唐涛那一段实在是基情四射,带来的喜感也冲淡了亚拉法师离世带给我的忧伤。
个人认为唐敏这个角色有点多余,从一开始就觉得她很不搭调,所以最后揭示她是真正的奸细时反而有种众望所归的感觉,并没有达到(可能是)作者预设的反差。而这10卷的大恶人Boss唐涛比较无力,虽然脑子好身手好,但完全不具备精神层面的力量,所以不出意料的是“更大组织”的跑腿。
场景
很欣赏《藏密》的场景设置,虚实结合,场面宏大,构思精巧。冰溶洞、原始热带雨林、玛雅地宫、墨脱绝境、倒悬空寺、古格遗址、死亡西风带、极南庙、地下海,如此层出不穷以至于最后对重磅香巴拉和帕巴拉神庙都有点审美疲劳了。根据自己几次户外经验把自己套入这些场景中真能让我加速分泌肾上腺素。不说极端的气候和未知的生物,单是那古代建筑中繁复的需要下围棋和做数学的机关我一个都搞不定。
所有这些场景中最让我浮想联翩的就是倒悬空寺。试想十八座倒建的寺庙悬空在身高千米的多臂佛像手掌中,置于幽深黑暗的峡谷地,那是多让人窒息的场景!
悬疑
豆瓣上有同学说何马写着写着就忘记了。的确,如果要求比较高的话,任何描写不能是为了描写而描写,比如看到惊人的场面,由谁的角度来表现吃惊和吃惊的程度都是需要斟酌的。
以我看来,前六部已经提出了足够多的疑问,高高甩出很多包袱,但第七部到第十部完结之中又奇怪地插入香巴拉几个部落间的事情,和前文的关系又不算太大,而真正对前文疑点的解释又未免有些潦草。比如索瑞斯在南美洲为了几把宝藏钥匙费尽周折,完全就是莫金爪牙,而最后仅仅用“我只想看看动物”就淡定地退出斗争,连读者我都觉得不甘心啊。不过,这些小漏洞仍然不妨碍《藏密》成为一个好故事。
哲理
本来期望何马能科普一下西藏的几种宗教,再探讨一下藏传佛教和我们大部分人了解的佛教的不同,并表现下卓木强巴(也是大部分人)这样的无神论者受到“信仰”冲击后的影响,最好作者还能阐述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其实,这些元素在卓木强巴和身为“智者”的父亲的交谈中已有涉及,强巴说宇宙始于大爆炸,而父亲说世界始于“虚无”,强巴向父亲说起倒悬空寺里的恶面佛,父亲说“佛众平等”的思想是危险的。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深挖掘,对于这些似是而非的话题总是开了个头便嘎然而止。在我看来,不触碰灵魂的灰色地带,作品就很难给我精神力量。
商业价值
这样一个内容复杂、场面宏大、情节曲折的故事,其在文字之外的价值似乎显而易见,比如影视、游戏和旅游。我见过网上流传的网页游戏曝光以及中影和梦工厂合拍电影的新闻,可惜目测并不是我期待的《藏密》。游戏方面只是借用了小说部分场景设置,电影方面据说目标是拍成中国的“夺宝奇兵”。我一直没看懂,夺宝奇兵就是夺宝奇兵,藏地密码就是藏地密码,难道非要在西方找个标签在前面加上“中国”二字贴到自己身上才知道自己是谁吗?不过,投上一笔钱将小说场景实现在荧幕上也会很过瘾!
书评和其他
在豆瓣上意外看到和菜头对此书不作推荐,说作者“不明白对白和说话之间的区别,生活气息之浓,让人以为是在读国产三流电视剧的脚本,以至于保留了所有的套话、废话、白话”,这是个人对文学的看法,不予置评。但其后和菜头又说“这本书严重加剧了便秘的程度”,我看这就有点没有必要了。不仅如此,当评论里有个同学提出相反意见,不过用了差不多的讽刺语气时,和菜头就开始架不住了,追着干起架来。看这一幕,我竟想到,出来说段子的,玻璃心可要不得。原帖
小日子
27
Jul 13
第七天早晨生火烧水泡咖啡烤面包和香肠,好好吃了顿Brunch,然而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我们最终行驶在了返回拉斯维加斯的高速上。
回程路上参观了胡夫大坝,对工程学完全是门外汉的我也只能YY擎天柱和美军装甲车坦克部队从坝上行驶过的场景。此外,我们在这儿还经历了一次车油耗尽的惊险,当时准备在40摄氏度烈日下推车的心都有了……
晚上在拉斯维加斯吃散伙饭。赌城的中餐意外地给力。我们先误打误撞进了一家连石宁都赞不绝口的云南过桥米线,后来又去了网上口碑极好的湖南菜洞庭春(注: 洞庭春的地址已经改了,不在中国城,去之前最好先电话确认)。吃饭时,大堂的电视在放新闻联播,五年没听过的旋律和声音,由此带来的亲切感完全与意识形态无关。
老王、我、石宁分别来自北上广,而三个人的祖籍又都不是北上广,现在一起在赌城喧嚣外的小中餐馆里边看新闻联播边吃干锅是一件多么有画面感的事情。我想起5年前在布朗洛克菲勒图书馆里拿给我几节充电电池的老王,想起第一次研院social时被老王领着介绍给我的石宁,那时的我们会想到今天我们混迹美帝的姿态吗?
在旅途中,在笔直的公路上,老王说起一位摄影师,那位摄影师说他在美国的第一年感到新鲜好奇,后几年开始了解并越来越了解美国,于是一切趋于平淡,但十年之后他感觉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这是整个旅途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对有着相似心境的我来说,一无所知的对象不仅是周遭,更是自己。
全部照片
大峡谷野外Brunch。一次性碗装咖啡!

小日子
23
Jul 13
这一整天都在大峡谷南边。靠近visitor center的地方有一家大超市,从食物到用品到纪念品应有尽有,价格公道,完全像一个小镇的生活供给,即使进公园前没有买齐装备可以在这儿备齐。粗略地观察了一下,大峡谷是个男女老少皆宜的地方,可以乘公交沿途观景,也可以骑车爬山,当然挑战极限的项目也不少。
之前老王同学在网上看到有同学完成了单日Rim to Rim--一日从南岸到北岸,再从北岸到南岸,撺掇我们也效仿。结果看到大峡谷各公共场所都贴着“千万不要尝试一日往返南北”的警告,遂放弃。我觉得每个人身体条件不同,每一时间段的状态不同,外界环境情况也不同,有准备的挑战是勇气,不知者无畏就有点脑残了。我并不鼓励这种把个人冒险行为贴到网上然后说得很轻松的做法,此种炫耀贴很容易误导大众。
我们有大半天的时间,权衡后决定从南岸向峡谷内下到Cedar Point,这条道的难度在于第一,有一段n个“之”字型的山路,落差较大,第二,途中没有补给水的休息站。还好我们一路上心情比较轻松,只是白天温度高空气也很干燥,返程爬上那些个“之”字时呼息和心跳都有点长跑时的感觉。
回到营地,我们在日落前生火烧水煮面,这是唯一一天在光亮下进餐啊。酒足饭饱后大家一起去观日落,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在峡谷尽头,真想感叹实在是太喜欢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了。P.S.后来走出观景台时在铺好的路上滑了一脚,被石宁和老王同学说“走了那么多山路没有摔,最后一天还是在阴沟洞里翻了船”……
于是,整个旅行中耗体力部分都结束了。
全部照片
返回到南岸边时有一个补水处,我们一群人在喝水时,三只健康的雌鹿也来喝水,显然她们早发现了这个好水源而且并不怕人。下图为我与鹿同饮。

小日子
17
Jul 13
第五天我们上午去"下羚羊谷",下午去"上羚羊谷"。这样安排是因为太阳在下午射入上羚羊谷会形成光柱,那时参观最好。
清晨在旅店吃免费早餐,看着墙上的钟突然发现时间比我们想的慢了一个小时。几经确认,发现亚利桑那州的时间非常诡异,没有夏令时,连网的iphone显示的时间也比真正当地时间快一个小时。后来还听说似乎亚利桑那州内的Navajo印第安自治区又有他们自己的规定,所以在那片地区订旅行团时一定要寻问清楚。
在餐厅里遇见一位身份暧昧的中国老爷爷,他说他和几个退休的同伴一起在美国自驾游。聊了几句后他建议在太阳没升高前一起去马蹄湾,这样照相不会有阴影。可是他带错了路,绕了几圈后才到目的地,又走过一段费力的软绵绵的沙路才见马蹄湾。这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热爱摄影的老爷爷深感遗憾,我们觉得倒还不错。
和老爷爷分别后,我们驱车前往下羚羊谷,买门票时和这片土地的主人--几个印第安人纠缠了好一会儿。下羚羊谷有两种参观团:导游团和摄影团,摄影团没有导游带领,可以自由拍照,参加要求是人手一个大镜头的相机和脚架;不符合该要求的只能参加导游团,跟着导游的安排参观,且必须不能带脚架。印第安人坐地收租的要求很是苛刻,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无法理论实质,一切只看相机和镜头是不是比较大,脚架是不是有三个脚。最后我们安排老王去参加摄影团,我和石宁参加导游团,时间一小时左右。
下午参观上羚羊谷,上羚羊谷的要求没有这么死板,只要愿意交摄影团的钱就可以参加。我们在出发前看了印第安人跳的圈圈舞,看他随着音乐节奏把地上11个脸盆大小的圈一个个套在身上,摆出不同造型,觉得很有技术含量。去上羚羊谷需要在沙漠里开很长一段,气候极干燥,我的鼻子禁不住也干出血来。我们参加的摄影团有一名导游,负责驱散前后游客以帮助我们照出更贴近自然的照片。
总结一下:下羚羊谷里更多色彩,上羚羊谷里更多光影。如果第一次去,推荐导游陪同,导游会介绍景点,告诉你什么角度能拍出最好的照片,他们熟知各种设备在羚羊谷里的理想参数,无论单反还是手机他们都了如指掌。除此之外,上羚羊谷的沙子真的很多,头顶上时不时就会落下,所以保护相机和眼睛真的很重要。
这一天比较轻松,几乎没有损耗体力。离开Page,我们出发去本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大峡谷。考虑到过了大峡谷回拉斯维加斯就不会再有这么好的路况了,我又自告奋勇贡献了一程。进入大峡谷时天已经黑了,上山时峰回路转,又怕撞到小动,我的心里有些发虚,坚持了一段后还是交给了老王同学。没想到这次交接竟是我做的最对的一个决定,因为接班后没多久,老王突然一个刹车(幸好车速并不快),我们看到一只雄鹿站在车的左后视镜处,不算鹿角,已经接近2米,算上鹿角的话恐怕快3米了吧。他定定地看了我们一会儿便走开了。我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一直在重复"怎么会这么大一只",老王和石宁也不停感叹,要是车速再快一点或者没刹住,我们的SUV一定会被撞瘪。然而这种事儿可遇不可求,遇到的时候永远来不及翻相机。
当晚我们在大峡谷露营。树林里没有电但营地里有洗手间和水! 晚上有一点凉,在这空气湿润又能感觉到人气的地方听着虫鸣入眠,没有什么比这更好了。
全部照片
第一幅图是在上羚羊谷拍的酷似纪念碑山的岩石,第二幅图是真正的纪念碑山,是不是真的有点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