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an 12

一点吐槽

今天偶然在MITBBS上看到一帖子,有几条回复如下(完全复制过来):

“Give a try. My background is similar as you.”

“It is better to say: ...   is similar TO you.”

“or better to say: ... is similar to yours.”

这对话的感觉太熟悉,学术的严谨,美国化和知识份子儒雅的幽默感。是不是自己也早已成了其中一员呢?

不想攻击谁。自我反思而已。


12
Dec 11

年轻农民的梦想

从中国回来以后竟然把汽车收音机频道定在了NPR。之前一直都是听大滥俗party歌的说。石宁发现我改邪归正而嘲我时,我也没编出个合适的借口。今天突然觉得,也许NPR神马的比较像学生时期的各种英语听力练习,营造怀旧气氛缓解思乡之情而已。

回家的路上听到采访一些受了高等教育后去种田的人:拥有一个小农庄,种有机蔬菜。其中一人说这是practical idealism。然后又有一个读法学在DC国会山上工作的人讲他的经历,大概意思说这是能融合进自己想法并且靠双手去创造的事业。这真是说得我热血澎湃,非常感动。他也谈到虽然他秉持理想主义,但也需要为赚钱作出一点牺牲。最后他说: holding on to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your life and making trade-offs, and that is all growing up is about.

我联想起一直在被讨论的Occupy Boston。虽然缺乏统一的目标,但却出于人类的本能而行动。"这场运动将改变人们一直以来的思考方式"是我最愿意接受的一种评价。很多社会学者给Occupy Boston评分B+,扣分原因大多是前述的缺乏统一明确有逻辑的目标。我觉得这个评分很合理,毕竟比那些还没有资格入学而获得评分的群体要先行一步。

勇气和行动是我想讲的东西。当然黑暗和消极随处可见,理性和主流规则也永远可以站住脚。我只是很庆幸如果我无法抑制地想在上海卖亲手准备的各种食物,我爸我妈依然会以我为骄傲。


07
Nov 11

4th Halloween

来美国以后的第四个万圣节。离开了校园就远离了各种派对,还没有孩子,所以也不能带谁去讨糖。

但我和石宁还是去买了头巾和独眼罩扮成海盗,在周六雨雪交加的下午去了东边女巫镇,除了吃热狗,就是排队看女巫博物馆。排队的时候博物馆的火警坑爹地响了两次,(第二次的时候火警都懒得来了,博物馆里的人只好用大喇叭放大火警的声音),博物馆里的人被赶出来,大家站在冰雨寒风中诅咒着。我也诅咒着,心想,这里怨气这么重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吧...

女巫的事情一点也不吓人,倒是一场生动的思修课,教给我们一个公式: Fear + Trigger = Scapegoat。这也就是说被处死的女巫全是替罪羊。

另外一个例子比较好理解、代入公式中成立的就是 Infection (Fear) + AIDS (Trigger) = Gay Community (Scapegoat)。

来美国之后的万圣节,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结了婚之后,再看我和石宁的这个anniversary,全是青春期与踏上新土地的不知无畏。


25
Oct 11

要收费了,抓紧写Blog

yangchenxi.com放在亚马逊服务器免费的一年就要到期了。但是我和石宁还是准备继续下去。一年$80块。

虽然这样每天摊下来也没多少钱,但是还是觉得不能浪费啊!所以准备多写点。敦促自己记录生活吧。一两句话也行,摘抄点小歌词也好。

未来的某天重温起一个特别时候的小情绪也蛮有意思的。

毕竟和微博还是不一样的。微博转发来转发去。有时候在转发的时候只加上个“哈哈”的头像,觉得这样真的一点营养也没有。

杨米奇的生活还是要风生水起。


24
Oct 11

感同身受

有时晚上闭上眼睛的时候想真是一点都无法继续了,但是第二天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切又都能正常运转,前一天晚上的不安和迷茫就这么自然地消失了。

不知道忙什么,上午就过去了。常常是在下午2点30,一天中不太早也不太晚的时候,秋冬的阳光刚刚好,我就很想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浪费时间。

如果没有旅行者的心态,这样的长途跋涉又有什么意义呢?恐怕渐渐地自己也会放弃这么自由地思考和感受,因为身边的人会担心。刻意地掩饰淡怒和哀,喜乐也就不那么容易察觉到了。

感同身受。这是一种多温暖亲密的关系。